作者:程衞權
(原刊於HK Educators’ Club的Edu Insights專欄)
根據一些本港近期的統計發現,本港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狀況頗令人關注,情況在社會運動及疫情肆瘧的影響下,更見惡化跡象,求助於精神科的青少年人數與2020年6月前(若半年前左右)比較增加三成,且有上升趨勢。當中更有高中學生個案,因恢復面授課程後需要進行評估試而感到壓力,因而「最想同個世界請假」和「想去天堂」。[1]
本港社會文化本已充斥功利主義,(不同持分者)驅使學生常存「目標為本」的心態學習,故造成不太健康的學習情況:過分催谷、學習只求分數、矯枉過正等問題,最終或只能「產出」一眾「高分低能」,不幸者更可能會導致學生失去學習興趣和本能,成為考試機器,提升負能量。
學界早年已有先驅引入在外地流行的「正向教育」,希望透過學校群體令成員活出豐盛、健康和幸福的生活。「正向教育」源於「正向心理學」,有別於傳統學派式以識別及矯正個體的問題或障礙,「正向心理」以正面發掘個人強項、探討快樂、健康、幸福等,建立個人的正向面。至今,一些歐美、以及澳洲等地區已越來越多學校將「正向教育」元素融入課程,為使學生能建立正向關係、情緒、健康生活方式、提升個人抗逆力、內觀能力等。不少研究發現,正向教育能夠培養學生品格、身心健康,同時更改變學生面對挑戰的策略,從而建立正向的生活態度和人生意義,減輕抑鬱癥狀、焦慮水平及行為問題。[2]
正向教育在香港的教育實踐
筆者有幸曾參與正向教育在港初期的推動,運動推動至今已有數年之久,眼看越來越多的學校分享他們當中的實踐和領受,讓業界有更多的參考,創造更多的可能。當中有一些學校的轉變,不只是教學元素的增添(多提及相關成長元素),而且更可能是教學範式的轉變(或可能是教學用語、教材設計上的轉變[3];或是價值觀上的轉變[4])。然而,在轉變過程或仍會遇上不少阻力,包括文化上及認知上。
由於考試文化的盛行,要業界全然放下「考試成績」的包袱實在困難,不少老師接觸「正向教育」後有如此疑問:學生願意學習,並且快樂學習以後,成績是否可以有進步?(當然,兩者並無完全關係,但按常理,當學生更願意學習後,應不會能力倒退)就是因為未能放低對成績(數字)上的執著(或過於重視成績結果),故此在推動過程最常遇到的就是「XXX不錯,不過XXX」或「不如先看看XXX的先例」等,由於未有全面推行,而且觀察時間有限,當然其果效不會出現「脫胎換骨」般改變。
另一種則是認知層面出現錯誤,以致推動失誤。在正向教育推動時,一些業界人士誤將「正向」解為「只有正面」,筆者曾聽聞最極端的例子,有學校曾要求老師,即使在學生犯錯時,也不容嚴肅責罵,以免「負面」[5],政策出台之後,校內出現的問題當然不少,因為當學生犯錯,老師不能嚴正指出、糾正其錯誤(為免負面),最終變得縱容問題,對於「正向」毫無益處。
筆者綜合理解,正向教育的真正意義和價值在於引導學生(甚或教師)改變生活的價值觀(態度)和人生的追求,在過程中多發掘個人優勢,享受成長中的各項挑戰,以此心態面對生活的逆境。因此,接受正向教育後的孩子,會變得因不怕面對挑戰、清楚個人優勢和發展路向、努力探索追求豐盛,最終享受快樂、豐盛和幸福(這些或正正是對應現在社會問題的根源)。
他山之石的應用
|
不少港人或羨慕外地的教育方式,因此在港的不少國際學校或舉辦國際課程(如IB)的學校,雖然學費不菲,有些還要購買學校債券,但仍人流不絕。除因為入讀這些學校是一種身分象徵、在其中能遇上一些豪家子弟、將來有更好發展機會等之外,學習模式也是一個重要的考慮。
外地教育(其實有不少地區的教育範式也是近十多年才改變)的模式或與香港有很不同的地方。以加拿大為例[6],學習會由生活片段和好奇心開始,誘導學生探索和應用。例如右圖中的模型,是由一個牛奶盒子改裝而成的餵鳥器,除直接實踐環保之外[7],也能有更深入的教育意義;筆者亦見有學校會讓學生自行設計滑雪板,在校外的小冰山上試滑,當中不乏藝術、物理等的教學,而學生亦可以在增長知識的同時,享受他們自己作品帶來的歡樂(或由他們的期待,帶動學習)。相比部分香港學校推行STEM的情況,只是比較抽離地集體砌模型,而且模型與其生活不大關係,頂多是多了一件玩具,由於欠缺適當的切入,最終知識、作品與過程等全部割裂。
事實上,香港擁有不錯的物質資源,以及國際視野,若適量地減輕功利主義的心態,讓學生真正享受學習,相信學習成果必會百花齊放。當學生愛上回校上課和學習[8],很多學童學習問題都會相對容易解決,而且學生亦會懂得思考[9]。
[1] 詳見新聞報導:〈港童精神科求診數字增三成 中五女生:我最想同個世界請假〉,《香港01》,25-01-2021,https://www.hk01.com/ 18區新聞/578452/港童精神科求診數字增三成-中五女生-我最想同個世界請假/。
[2] 欲了解更多,歡迎瀏覽「香港正向教育」的網頁:https://www.positiveeducation.org.hk/。
[3] 〈中聖書院 師生攜手建正向關係 培育學生帶得走的能力〉,《灼見名家》,https://www.master-insight.com/中聖書院-師生攜手建正向關係-培育學生帶得走的/。
[4] 〈小學辦「失敗週」不上堂 非常校長:不學面對失敗一定失敗〉,《經濟日報》 ,08-02-2018,https://topick.hket.com/article/2008141/小學辦「失敗週」不上堂%E3%80%80非常校長:不學面對失敗一定失敗。
[5] 這裏指的責罵並不是情緒發泄一種,有關責罵對學生的作用,可詳見陳德恒校長的〈怎樣責罵學生〉一文(http://ism.edu.mo/wp-content/uploads/2018/02/%E6%80%8E%E6%A8%A3%E8%B2%AC%E7%BD%B5%E5%AD%B8%E7%94%9F.pdf)。
[6] 筆者未有足遍全國,只能在體驗部分,另有一些是在網上參看課程文件、口傳耳聽般了解實況。
[7] 牛奶在加拿大非常普遍,故此是生活的一部分。當然香港或有些環保教育也不錯,但筆者曾聽聞一些舉辦廚餘或膠樽回收比賽,最終驅使學生為贏得比賽而浪費更多資源。
[8] 筆者的感受很深,香港的學生對於因天氣狀況而停課會感到興奮,有所掛慮的可能只是擔心進度未能趕上,但在筆者身處的社區中,雖然因天氣停課或可以有多一點空間多睡一點兒,但普遍的學生是期待回校上課的。
[9] 對比於現時的課程改動,通識教育科由一科引導學生思考的科目變為一科灌輸式的科目,似乎教育的進程將要倒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