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曾兆賢
啟迪創新習作的其中一個重要單元是設計製造 (Design Making), 製造在設計思維上的重要性是什麼?又可以為學習帶來什麼?
在今次的一個工作坊中,到了後期需要製作小型木結構時,才發現原來參與的女同學們大部分都沒有拿起鎚子親手製作什麼的經驗,而在開始製作時她們的投入程度也令人印象深刻。她們的雀躍更令我們發覺香港不少女學生在中學教育中更應多點接觸到透過製作來學習的經驗。製作作為學習內容及方法,其實一直以來在香港也有著強烈的性別傾向。直至90年代前,香港的中學尤其是男女校都有限制男生或女生分開修讀工藝及實用科目的做法。當時非常普遍的做法就是在同時的堂節時讓男生去上金工或木工,而女生則會去上家政課。為免違反在1996年生效的「性別歧視條例」,政府在 2001 年推行課程改革時,便為學校課程訂定八個學習領域,將家政科及設計與科技科都納入「科技教育」領域內[1]。現在這種性別分學的做法已不再存在(通常改為每半班輪流修讀各術科半學年)。而在教育局的《科技教育學習領域課程指引(小一至中三)》中更訂明,「接受科技教育是每個學生的權利」。
但除了個別科目的規劃外,製造在整個學習過程當中如何開始成為所有學生的事就更值得我們去注意。近年在世界各地都開始了在小至高中加入製作教育; 也開始席捲香港教育課程, 更湧現了不同形式的體驗學習或創客空間 (如 STEM Education and makerspace)。除了是因為被認為是一種更易引起學生興趣的學習方式外,更重要的是其跨學科的本質, 正正針對了學習高度分科劃分的問題。製作教育興起主因也是時代的轉向,二十一世紀公民要開始習慣由接收者/消費者轉為製作者,而且也要學會怎樣協作解難 (collaborative problem solving)。 這些都是製作教育可以提供的。
啟迪創新習作在設計思維的基礎上更強調製造,也是由於設計思維本身的關係。設計思維字面上的意思可能會有令人以為只是一種思考的方式。但其實設計思維更是一種作業方式,所以實踐跟思考同樣重要。譬如說設計的其中一個重要過程原型製作 (prototyping) ,是在實行及實體化的過程中去設計。製作原型的目的不止是測試,而是在與實體的物料及真實情況中去設計過程; 與在腦海中構想及紙上繪畫的設計過程所截然不同。
這也乎合學習理論中結構主義 (Constructionism)[2] 的講法。結構主義主張製作實體化的物件可加強抽象概念的理解 (Papert 1993)。這次在聖士提反女子中學習作中其中一組,想去製作一個與老人共同經驗的物件。「與老人共同經驗」這樣抽象的需要及概念如何發展到一個實在的物件,基乎就是所有設計過程的一個剪影。最後她們是在用鏡子不停製作設計原型的過程中才發展出「錯覺帽」的設計。這一組學生最後也驚覺在運用真實物料去發展出來的物件與原本在紙上構想時的差別及可能性。
Papert也提到,製作物件的重要之處是因為作品本身是學習者思維的呈現 (representation)。學習理論中一直也強調反思 (reflection) 在學習中的重要性,認為反思是學習理解自己所的知識的重要一環。考試測驗沒錯是一種有效反映學習成果的方法,但集中點的都是學生的能力上。製作教育中的作品便將學習過程中的內容呈現成一個形象化及具體的對象,讓學生可以「見到」及回顧自己的學習過程。
延伸閱讀:
Papert, S. (1993). The children’s machine: rethinking school in the age of computer. New York: Basic Books.
[1] 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 香港特別行政區第二次報告 p.51 http://www.law.hku.hk/ccpl/wp-content/uploads/2018/03/Research/International%20law/CEDAW%202%20REPORT%20CHI.pdf
[2] 在這裡不要與建構主義 (Constructivism) 混淆,constructionism 的提倡者Seymour Papert 是建構主義理論家 Jean Piaget的學生,constructionism中主張也是基於建構主義中知識是學習者主動建構的結果而來。